业务概览
发布时间:2022-07-11 阅读次数:363 来源:系统管理员 作者:
服务项目包括项目识别、项目准备、项目采购等阶段
1. 项目识别
由发改部门牵头,财政和各行业主管部门配合,根据本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及各行业专项发展规划,从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类中的新建、改建项目或存量公共资产中遴选潜在可实行PPP模式的项目,借鉴“物有所值(Value for Money,VFM)”的评价理念和方式,进行必要性、可行性、经济性、合规性评估论证,分析采用PPP模式与传统政府采购模式相比能否优化风险分配,降低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在项目评估论证时,要综合考虑公共服务需要、责任风险分担、产出标准、关键绩效指标、融资方案、支付方式和所需要的财政补贴等要素,平衡好项目财务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评估论证的项目,作为PPP模式的适用项目,由发改部门报本级政府PPP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进入PPP项目储备库,下达实施PPP模式的项目前期工作计划,由政府指定的项目实施机构进行项目准备。
①物有所值评价:
物有所值考虑的是项目全生命周期内不同方案的成本和风险,包括定性评价(可行性、合理性、可完成性)和定量评价。物有所值评估结果一般作为是否采用PPP和确定风险分担的依据。财政部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应会同行业主管部门,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开展物有所值评价工作。定量评价工作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定性评价重点关注项目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与采用政府传统采购模式相比能否增加供给、优化风险分配、提高运营效率、促进创新和公平竞争等。
②财政承受能力评估:
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是指识别、测算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项目的各项财政支出责任(包括股权投资、运营补贴、风险承担、配套投入等)。,科学评估项目实施对当前及今后年度财政支出的影响,为PPP项目财政管理提供依据。
2. 项目准备
项目实施机构应组织编制PPP项目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包括项目的基本概况、规模与期限、规划条件和土地落实情况、技术路线、产品或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标准、投融资结构、合作伙伴的选择条件和方式、实施进度计划、投资回报方式、价格确定和调整机制、财务测算与风险分析、必要的政府投资、财政补贴及政府承诺等事项,在征求发改、财政、规划、建设、国土、环保等部门的意见后,报本级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3. 项目采购
PPP项目由项目实施机构在政府采购平台上公开发布,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确保各类投资主体平等参与。采购文件编制中既要考虑项目的经济技术指标,更要综合评估项目合作伙伴的专业资质、技术能力、管理经验、财务实力、信誉状况等因素,评审过程中应对项目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和财政负担能力等进行充分论证,择优选择诚实守信、安全可靠的合作伙伴。项目实施机构应在规定的信息发布渠道公开项目采购各个环节,包括采购公告、资格预审、评审结果、项目合同等信息,保证程序公开、过程透明。
项目采购结果公示期满无异议的,应在本级政府审核同意后,由项目实施机构与中选社会资本依法签订项目合同,重点关注项目的功能和绩效要求、付款和调整机制、争议解决程序、退出安排等关键环节,确保合同内容全面、规范、有效。合同内容应包括:1.项目组织结构;2.项目建设要求;3.特许经营内容、范围及期限;4.产品和服务标准;5.价格、收费、补贴的确定方法及调整机制;6.设施的权属与处置;7.设施维护和更新改造;8.绩效指标及评价机制;9.安全管理;10.履约保证;11.退出及项目移交机制;12.违约责任;13.争议解决方式;14.应该约定的其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