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MORE联系我们

电 话:0512-68661808(人力资源) /0512-68662618/68661275(业务咨询)
传 真:0512-68661808
邮 编:215004
邮 箱:szruihepm@163.com
地 址:苏州高新区运河路99号柯利达研发大楼5楼
版 权:瑞和安惠亚新注册苏州分公司所有    苏ICP备19052960号-1

当前位置:首页>亚新(中国)

如何让知识型员工留下来

发布时间:2015-09-18 阅读次数:486 来源:系统管理员 作者: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以咨询、IT等为代表的高知识型企业,普遍存在着激励手段匮乏、员工跳槽频繁、管理成本上升等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怎样才能抓住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及行为动力特点,采取相应策略,实现有效激励?这些都成为企业管理层关注的话题。

  知识型员工想得到哪些满足?

  人的行为受两大动力体系的驱动:自我动力和超我动力,知识型员工也不例外。两大动力的平衡,决定了其行为方向。因此,企业对这类员工的管理,就是要将 两大动力维持在较高水平,并指向企业的共同目标。众所周知,员工“自我动力”的启动主要靠个人利益的激励:报酬激励、成就激励、机会激励:“超我动力”则 要靠组织目标、事业理想、企业精神、核心理念与价值观。员工学习水平越高, “自我”意识越强。知识型员工受教育程度较高,因而企业针对知识型员工制定的激励策略必须适应这种较高的自我与超我动力。

  “自我动力”是个体为获得一定的利益或机会满足纯“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动力,它源于个体对自我需要满足的期望。这种满足有几种途径:首先是外在满足, 即通过外在力量的给予获得满足。这些外在手段,构成了个体到组织工作的基本动机,例如工资、奖金、提升、表扬、尊重、理解、支持等。这类对别人给予的满足 固然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争取,员工自己却无法完全控制。而个体所持的报酬期望,构成了报酬激励。知识型员工受教育的水平较高,在知识和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成 本较大,因而要求更多补偿;同时,知识型员工通过学习提升、扩大了自己的需求,对自己需要的满足寄予了更高的期望。这一切,使知识型员工希望获得更高的收 入,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内在满足,即不依靠外在力量,通过自身努力和内在的感受而获得的满足,它来源于取得的成就本身。例如,人们经过努力完成一项任务,即便没有获得外在报 酬,也会得到一种自豪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在体验,这使个体获得一种高层次的满足。个体所持有的这种成就期望,构成了成就激励。知识型员工对自身能力的认识 较深刻,事业心较强,自主意识较高,因而具有更强的成就动机。他们在工作面前,会表现出更强的“求胜”心理。

  内在满足不仅仅表现为个体对取得成就的内在体验。当人们从事想干的工作,或者当一项工作与其职业生涯规划相吻合,甚至能推动生涯目标的实现时,内心也 会有一种体验。在这种体验下,人们不再把工作当成任务或负担,而是作为一种可以使自己快速走向成功,实现事业梦想的机会。个体持有的这种机会期望,构成了 机会激励。知识型员工对自身职业生涯的目标有更高定位,对生涯道路有自己的设计与规划,更加重视工作与自己生涯目标的关系。这决定他们具有更强烈的“机会 动机”。 “机会动机”使人们在工作中更加主动积极,不会斤斤计较短期报酬,而是谋求职业生涯的发展。

  管理,以行为动力结构为本

  综上所述,自我动力是基于“个人取向”、“自我需要”,即为了个人的生存、发展甚至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产生的动力系统。在这一系统作用下,人以“自我” 为中心,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维护“自我”的利益与机会,满足自我需要;二是基于“超个人取向”或“超越自我”的、完全社会化的动力系统,在这一系统作用下, 人是以“社会”为中心的,行为目的是实现社会价值、社会理想,维护的是社会利益,满足的是社会需要。前者称为“自我动力”,即个体为获得一定的利益或机会 满足纯“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动力;后者称为“超我动力”,即个体为满足社会(有时表现为组织、企业等)利益和需要而产生的动力。“自我动力”和“超我动 力”有机结合,构成了人的主要动力体系。

  当“自我动力”超过“超我动力”时,人可能表现为将自己的利益与目的凌驾于组织利益与目的之上;当“超我动力”超过“自我动力”时,人可能表现为以组 织目标与利益为主,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英雄模范人物就是很好的例证。显然,企业中对人的管理,就应该想办法将两大动力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并共同指向组织 目标。应该说,这就是员工行为管理的实质。

  企业管理中“自我动力”的启动,主要应靠个人利益的吸引。具体方式是:设置一种机制与环境,当知识型员工的行为过程符合要求、行为结果有利于组织目标 时,就能使其达到满足自身需要的目的;当知识型员工行为过程不符合要求、行为结果有害于组织目标时,其自身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甚至有所损害。显然,这种 机制与环境的主要功能就是满足三个期望:报酬期望、成就期望、机会期望,提供三个激励:报酬激励、成就激励、机会激励。

  “超我动力”的启动,主要靠组织目标、事业理想、企业精神、核心理念与价值观。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他(她)有这种完全超越个人利益的直接社会化 的人格要素。企业应努力结合企业目标,把分散存在于每个知识型员工心中的人格要素进行整合,使之指向企业目标,并将其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这个手段 就是企业精神、理念、价值观、宗旨等的提炼与强化,也就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知识型员工的理想追求,道德追求,价值追求,为他们提供 深层次的文化激励。

  激励知识员工:以员工心理定机制知识型员工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因此,其自我和超我强度要高于一般员工。

  博士(以A表示)的自我和超我强度比小学文化程度的人(以B表示)的自我和超我强度要强得多。若要博士发挥80%的能力,比让小学文化的人发挥同等能 力,需要更强的激励性刺激。这种刺激可能是更高的工资、更多的尊重、更强的成就激励、更高的文化价值的追求等。每月2000元的工资对没有什么特长的小学 文化的人是一个很强的激励,但是对一个博士就没有什么激励作用。同样原理,企业崇高的宗旨与价值追求对博士可能是强激励因素,而对一个普通的民工激励作用 可能不太大。因此,在设计企业制度体系与文化体系时,必须紧密结合知识型员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动力体系的特点,从自我动力的启动和超我动力的启动着手。

  首先,建立针对知识型员工的报酬激励、成就激励、机会激励三位一体的自我激励机制。

  知识型员工的自我动力来自三种期望心理:报酬期望、成就期望、机会期望。设计针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时,要以此为基本依据。

  在企业报酬制度上,除了给知识型员工提供较高的工资、奖金等经济报酬外,管理者还要给予其足够的尊重、理解等。为了公平合理地分配这些“特殊报酬”,管理者必须建立适应知识员型工创新性工作特点的绩效考核制度和自主性特点的劳动监督与管理制度。

  在成就激励制度上,管理者要相信,强烈的成就需要是知识型员工的行为内驱力。其满足程度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对工作成果中个人贡献的体验和将工作成果与 别人比较获得的优势体验。前者要求管理者将知识型员工划分成较小的工作团队,同时,给知识型员工较大的工作自主权;后者要求管理者重视成就激励环境的塑 造,例如,塑造竞争机制、进行业绩竞赛等。

  在机会激励方面,管理者要懂得,知识型员工期望从事与自己的这种职业定位和职业兴趣相符合的工作。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知识型员工从招聘到使用各环节,注 意人员与岗位的匹配:在招聘前,管理者必须对企业的各岗位进行详细的岗位分析,了解岗位工作特点;在招聘过程中,应该尽量采用科学的心理测试、素质测试手 段,更多地了解员工;在招聘后,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与试用;在员工使用过程中,进行岗位的动态调整,作好职业生涯的辅导;在学习培训、职务晋升等方面, 提供公平的机会。

  其次,构造“理念共享、愿景共建”的超我激励机制。

  知识型员工具有更强的社会化动机。追求社会进步、理想主义、人格完美、崇高的使命感是潜藏于知识型员工内心的强大内驱力,如果企业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利用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企业使命与宗旨去整合,就能够使知识型员工的这种文化内驱力指向企业目标。这将成为企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的动 力。

  由此不难看出,针对知识型员工的行为动力结构而指定的激励策略,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员工跳槽频繁、管理成本上升等问题,更有利于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项目管理者联盟论坛
http://www.mypm.net/bbs/article.asp?titleid=210496&ntypeid=5010